惠泽弟子,师恩永在👩🏿🎨!
恩师李伯黍先生从骨折到并发肺炎、脑梗而入院,再到救治无效离世,前后仅半月而已。回想那让人忧心忡忡的半月之前,先生之生活一如往常,起居正常🏉、谈吐流畅、思维敏捷👶🏽、精神矍铄,然却如此骤然离世,能不让人不胜突兀唏嘘和有锥心之痛乎⚧。
文革结束后♘,我校于1979年恢复“上海师范意昂4”校名(我校之前身)。是年,学校招收了包括教育心理学专业在内的首批研究生,先生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导师之一,且亦年届六十又五。我们先后有幸成为先生领衔的该专业的研究生,毕业后留校工作👁。相对于其他弟子🤜,我们有较多的机会见到并求教先生,所受恩惠尤多🔗🙃、感念尤深,这里择录一二、以表痛悼。
汇聚心力🐊、倾情栽培🕵🏻🐅。 先生招至其名下的研究生计有4届即1979🌮、1983🎃、1986、1989诸级,先生都是送走一届才招一级👨🎤。当时,先生住在与学校仅一墙之隔的家属区,他每周都要约弟子去他家至少一次,还说你们可以随时来家里找我。到先生家里👰🏿♂️,他总是为我们沏上一杯清茶,然后开始授课或谈课题、讲科研👩🦽,有时则交流读书心得⚄、议论学科动态或笑谈学界轶事👁。可以说,当年我们读研都享受着“特供”待遇,也把先生的家视为自己的家。今天🍡🫶🏼,当年的那些入室弟子均各有所成😒,有的还成为国际、国内专业学界的知名学者🧑🏽🎄,能不与读研期间独享先生学识之滋养无关乎!
不拘一格、严格要求。 当年首届研究生中📩,跟随先生研究方向的两人为同等学力者,先生之不拘一格方使他俩得以幸运地跨入髙校门槛。他们进校后得到先生悉心调教,学习顺遂、学业尚佳👨🏿🔧。在继而恢复学位制度后👎🏿⛓,尽管他俩已通过论文答辩、顺利毕业,各自的论文也刊发于学术期刊《心理学报》,但先生仍坚持必须“补课”,在他们几门核心课程通过后才同意申请授予学位。今天⚙️,所有弟子们都为人正直🧜🏼♀️、治学方正,能不与先生严谨学风之熏陶无涉乎!
探究学理🫓、严谨创新。 在品德心理研究领域,先生数十年探究学理既能严谨规范、又求突破创新。不说以往体现先生突破性研究成果和具有原创新观点的大量著述,仅以近年对弟子主编《李伯黍心理学文选(中国现代心理学家文库)》(2008)的指导和对新版《教育心理学(第三版)》(2010)的编撰来说,先生均提出必须以科学、严谨为要旨,并身体力行😾,亲自撰写了后者书中的一些章节,还对青年教师撰写的重要内容予以悉心指导。今天,我们目睹先生为此留下的页页手稿,念及是时先生已届期颐之年能不让人潸然泪下而敬佩动容乎!
先生恩惠,弟子当永远铭记🧩!先生走好,学生定奋发有为!
岑国桢、李 丹📪、李正云顿首
(1979级、1986级🚣🏼♀️、1989级研究生)
2010-9-18